
乳山阳梨,本名洋梨,又名把(巴)梨、茄梨、葫芦梨,是原产欧洲的西洋梨在乳山的栽培变种。文革期间,为避“崇洋媚外”之嫌,将“洋梨”更名为“阳梨”。乳山阳梨在当地又常以其最初引进地上册村之名冠之,称为“册梨”,久负盛名,是驰名中外的地方土特名产。乳山阳梨栽植历史悠久。清光绪二十六年(1900年),大孤山镇上册村人丁书方经商来到当时是英国租借地的威海卫,遇一英国人在卖果树苗。丁书方对果树栽培有兴趣,当即买下140棵,回家后栽于本村东河岸面积约3亩的沙土地里。栽后第五年开花结果,至秋,金黄色的果实香甜爽口,深受乡人好评。并很快在周边乡镇扩展种植。
建国后,乳山阳梨栽培面积进一步扩大。1957年,被国家定为特供果品,用于招待待外宾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地方党委、政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,加强技术攻关,对种苗培育、栽培管理、贮藏技术等进行全面研究和开发,册梨种植面积迅速恢复并不断扩大,产量和质量也明显提高。截至2019年,全市阳梨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。
乳山阳梨果形呈短葫芦状,果梗粗短,单果重250克,果形指数1.2左右。成熟果实皮鲜黄,果肉白色,质地细腻,多汁无渣,甘甜可口,略带微酸,果香浓郁,可溶性固形物16.5%,为梨属中之佳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