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文登鲁绣,文登区著名民间传统工艺品特产,以产业规模最大著称,又因源发于和传承于文登得名。
文登民间,绣花作为女人必学的“功夫”,被称为“女工”,农家大多有一种叫做“撑子”的绣花架子,鲁绣工艺随着这种特殊的工具在母女间代代相传。农闲时节,女子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,在“撑子”上飞针走线。她们用不同的技法在衣裙、手帕、被褥、肚兜、轿衣等各种布料上绣出各种美丽的图案。一幅幅栩栩如生、美丽吉祥的绣品伴着女人们朗朗的笑声,跃然布面。当稚子蹒跚学步时,鞋子上绣的是虎头、猪脸、鲤鱼等动物图案,寓含有“健壮如虎”、“肥猪进宝”、“连年有余”等吉祥之意。她们把人间的美景,天上的彩虹,皆绣进了手中。无论春花秋月、还是夏雨冬雪,无论林中自由自在的鸟,还是池中无忧无虑的鱼,只要蓬勃如朝日,只要灿烂似晚霞,她们都要将它绣出来。
1894年英国传教士,北爱尔兰人詹姆士·马茂兰在烟台设立了教会手工学校,自此,一种被称为“爱尔兰花边”的西方抽纱工艺在鲁绣之乡流传开来。20世纪30年代,各类抽纱商行在山东半岛的大量出现。据资料记载,到1936年,烟台周边各县,专门从事抽纱绣花的商号、工厂有150多家,其产品占烟台出口总数的50%以上。
兴旺的产业促进了国外抽纱花样和技法在民间广泛流传。后经过胶东一带民间传统鲁绣艺人演绎整理,一种通过“抽、绣、编、锁、勒、挑、补、雕”等技法在白色亚麻或棉麻混纺布上,制作各种装饰纹样的“抽绣”艺术诞生了,赋予了文登刺绣花纹粗犷雄健,色彩富有变化的浓郁的地方特色。
20世纪50年代,文登绣花厂成立,文登鲁绣不再只是一门艺术,更是一项产业。设厂的第一年,就从文登数万绣工的巧手下,诞生出20000多套雕平绣等手绣工艺品,使鲁绣在文登得以快速恢复和发展。雕平绣在民间技法的基础上博采众长,独创一格,以图案美观,色调素雅,创造出独特的地方风格,倾倒了无数国内外的友人。如今,继承传统手绣工艺全部针法的鲁绣,在文登已经成为一项支柱产业,跻身于“全国产业集群品牌五十强”和“山东省十大(工业)产业集群”。目前,全区家纺鲁绣企业、业户总数现已突破4000家,从业人员近14万人。